生活的希望与现实的无奈:反映普通中国人在孤独与困境中的挣扎与追寻

文| 金微

最近,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《生活万岁》,将14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,搬上大荧幕。

导演是程工、任长箴,曾执导过《舌尖上中国》、《极地》等纪录片,这一次将镜头对准普通中国人,呈现了身处当代中国不同社会切面的14位主人公,没有剧本,纯白描式的纪录,主角是社会真正的“无名之辈”。

我看了电影,还是有些意外和感动。当然,如果是抱着爆米花电影的心态,可能会令你失望。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,需要静下心来看看,因为太现实了,里面折射出了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,是急速发展中国的一面镜子,有一种集体紧绷的情绪,又拍出了国人的孤独、困境等。

我很少写影评,难得有一点写的冲动,试着作点解读。

一,

这部纪录片,全是你身边熟悉的场景,快递、共享单车、出租屋、街头小店、喝酒等,还有北京、东北、四川、广东、河南、上海等各地方言,一些传统节日中秋节、中元节等也成为电影情节之一,让人亲切熟悉,加上徐小凤的《顺流逆流》、邓丽君的《在水一方》等歌曲,又有怀旧感。

14个普通中国人,生活在各个角落里,演绎着各自人生百态。电影里,每个人的生活,没有什么造作,也没有煽情的,不卖苦不卖惨,但很多感情又是自然地流露。

比如一个抗战老兵,念念不忘军营的生活,平时的生活除了立正、起步走,他还买个玩具坦克,一边手控操作一边喊着“瞄准、射击”,每年祭日她给妻子上坟时,都会亲笔写上一封情书,称呼妻子为“同志”和“战友”,在坟前读完信又默默地烧掉。

电影有14组人物,只有不到100分钟时间,所以给每个人物留的时间短,但其朴素的言语、对话可以传递出他们各自浓缩的经历,他们的世界观等。

比如,深圳的快递小哥,在送快递之余,他会跑进河里捞单车,摩拜、OFO、小蓝单车,每次下班背两个回家修理。在他回家的火车上,他说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,从小受母亲的教育,坚持正直和善良。

生老病死,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,这几年各类癌症高发,对普通家庭带来深重影响,电影多个人物都涉及到疾病对家庭的困扰。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医生,平时兼职着医院的公益项目,扮演小丑帮助治疗期的小朋友带去欢乐,以在精神层面减轻治疗痛苦,后来自己查出了癌症,但“小丑医生”的工作没有停,他有一段独白:“我这辈子没做什么亏心事,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,命运挺不公的,为什么我家里有两个癌症病人,说的悲观点,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。”

还有广州的一位心脏病人,经常接受手术治疗,每次手术前,丈夫会开车去当地有名的寺庙为她祈福,手术前丈夫会不停在跟她说着话,她很少睁眼,终于在一次心脏移植手术前,在推送她进最后一道关卡她说了四个字:“我会回来。”她没有名字,只是丈夫眼中的妻子,儿子的妈妈,医生口中的“33号床病人”,而电影非常真实地手术心脏移植全过程,心脏在勃勃地跳动,女子最终奇迹般的睁眼。

当今社会浮躁,房子、票子无时不刻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,尤其是房价全民共同话题。电影没有直接说年轻人买房难,而是讲了一对上海的老人,被动地绑在房子上。电影里统计局公布房价上涨的新闻,他们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,为了给孩子们买房还债,他们在街头卖油墩子,两位老人对话时谈到自己的愿望是去毛主席纪念堂。还有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,同样说到房子,“一个厕所够买老家一套房子。”这些年,十几亿中国人都绑在房子,随房价一起沉浮,话题基本离不开房子。

在取材方面,北上广深,每个地方都选了一个普通人,比如北京的土著,住在四合院,平时到天安门故宫等景点做导演,“我站的地上地是坤,他可以包容,上善若水泽万物”,这些唠嗑,让每个到过北京旅游的人都很是熟悉。至于广州,代表性的则是广东话,广州番禺的明哥,身穿奇装异服炒螺卖唱,电影只选取了他骑车、喝酒、唱歌的简单几个画面,配上粤语版《逆流顺流》歌词:不经意在广州转到这年头,只感到这广州经过顺逆流,几多艰辛我都默默接受。

image.png

二,

这十几年,中国急速城镇化,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打工,从中西部到沿海,电影呈现了一幅中国人口流动迁徙的图景。无论是深圳的快递哥,还是上海的“蜘蛛人”,都是异乡人。贵州人到上海做蜘蛛人,埔东新区的高楼擦了一遍,他将孩子寄宿在学校,带孩子体验蜘蛛人的生活。还有河南老汉跑到拉萨去拉人力车,遇到有人急送医院时,赶紧拉人上车,说钱随便给,不知他的年龄,但头发发白,奔波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里,他在拉萨十多年,无数次气喘吁吁地路过广场,但一次没有去过布达拉宫,因为不舍得,“10年前是100块,现在是200块。”这也是背景离乡的真实写照。

有人离开家乡,有人留在家乡,为了生活,各有各的不易,大城市有对房子、教育、职业的焦虑,留在家乡同样有着各自的无奈和困境。

电影里武汉的女出租车司机,既要带孩子又要跑车,为了孩子不得不“拒载”,她面临的是工作收入与女儿教育支出的矛盾。留在西部的乡村教师,带着几个孩子每天走着陡峭的山路上学,收入不高还要身兼数职,父母劝他出去打工不要守着塌的土房,他面对着的离开还是留下的选择。

这事实上是很多人的困境,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问题,比如大龄单身青年。黑龙江的守林员,独自在哨塔上守着大兴安岭颜色四季轮回的变化,家里生病的老父亲催婚时,他有种无奈眼神。还有重庆的舞女,每天在热闹的迪厅领舞,看起来没什么烦恼能在她那儿过夜。但她失恋了,给父母报喜不报忧,一直把负能量掩饰得很好,在喝酒时爆发。

困境,是每个人都有的。有的是困在城市,有的人困在家乡,有的人困在情感里,有的人困在疾病里,还有的人困在记忆里,甚至是忘了时间的流逝。

这部电影,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孤独感。有城市的孤独,医生在地铁里默默看着手机、舞女下班一个人走在夜色中;有乡村的孤独,乡村老师静静地看着雨滴;守林员一个人在瞭望塔上,只有飞蛾做伴;有岁月的孤独,拉人力车的老人只有车轮轱辘声作伴,一晃十年;抗战老兵,在老伴去世20年里,只有回忆作伴。

人生的孤独,可谓是绵长。

三,

整部电影里,普通人的生活底色是灰的,但他们也活出了有光的那一面。影片压轴的故事一对荆州街头卖唱的盲人夫妇,他们生活在逆流里,可以说太逆了,喝酒碰杯碰不到一块,互相拿馒头都拿不到一块,从1995年开始,两个人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22个中秋节,他们没有为此而哭死,没有为此而没有感情,该过什么节还是什么节。

他们在街头唱着邓丽君的歌“我愿逆流而上。”老人担心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老伴,但他还是许诺:“只要我在,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……我尽量照顾你”。他们对对音乐的追求和从容的生死观让人触动。

这部纪录片是比较贴近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,或许艰辛,或许无奈,或许也带着些许苦涩,普通人承载在困顿、柔情、恐惧、希冀等等厚重的情感。

什么在支撑着这些精神或生活,其实电影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信仰的讨论。

有一句话说:人的信仰决定人的行为。程工有另一部纪录片《进藏》,拍了藏民和汉人进藏的经历,其中就着重说到藏民的信仰,他们是为了来生能过得更好,所以行善所以磕长头,他们这套信仰体系在都市人看来,这有些愚昧而又不可思议。不同民族的信仰对比有意思,《生活万岁》也有这类的讨论,我们不信来世,用盲人夫妇的话说:有今生没有来世,他们希望今生好好享受生活。

至于今生,你信仰什么?这里就复杂了,现实中人们有各种信仰,电影里也有各种讨论了。电影里,有一段乡村教师和父亲的对话,他们是回民有自己的信仰,虽然身在贫瘠的土地,但父亲用古兰经的话说“知识是珍贵的,没有知识的人虚度一生。”

普通国人的信仰的讨论则在酒桌上,广州的明哥唱着“不相信未做牺牲竟无可拥有,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的欲求。”重庆舞女和朋友吃宵夜时崩溃痛哭,她用力地重复:“我不信天!我不信天!我只信我自己!”河南老汉离开拉萨时好友为他送别还讨论着信仰,有的信佛有的信“金钱教”,老汉则说自己信自主教,他撩起衣服说“上有天下有地,天地之间还有良心”,这些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情景,透露着普通国人的信仰和精神状态的。

电影的最后,有几段出发的镜头,河南老汉背着行李搭车回内地,深圳青年坐在回乡的列车上,黑龙江青年则搭火车回大兴安岭守林,无论是选择还是离开,每普通人都在默默坚持着,也许一直没有摆脱身处的某种困境,但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困境里沉沦,用导演的话说,“进窄门,走远路,见微光。”这群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。影片还是比较正能量的。

其实,在我看来,中国很多电影每每讲到普通国人,或者底层人物时,总有些偏见,极不符合我们的日常感受。要么常常高高在上的姿态,悲天悯人,或者煽情滥情,或把底层人民描述的愚昧无知,对比形成优越感等。这部纪录片完全采用平民化角度切入,是一种平视,破除精英阶层固化的俯瞰众生的孤傲姿态,底层是什么样的就什么样的,不煽情不卖苦不卖惨,有笑有泪,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百态,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纪录。

作者系财经媒体人,随便写点.


发表评论